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6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选择黑河中游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植物组成、物种多样性、植物生长状态、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土壤间关系。结果显示:湿地公园的植物高度和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钾)显著高于自然保护区,土壤理化性质含量(容重、pH)显著低于自然保护区,表明湿地公园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土壤养分固存、改善土壤质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科属种、多度、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湿地公园,表明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维持植物多样性;两种保护地中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不同,湿地公园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显著正相关,而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盐分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2.
广州市湿地公园植物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能力、加强湿地公园的物种保育功能并促进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质量,对广州地区20个湿地公园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有205种湿地植物;对其物种组成、生活型、生态习性、优势科属及应用频度等的分析表明,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植物种类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保护和珍稀植物种类应用较少等。基于此,推荐了55种本土植物作为广州市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改造和景观配置的候选物种,同时还提出了对未来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3.
燕倩  谢文霞  沙梦乔  李萍 《生态学报》2020,40(12):3991-3999
互花米草是胶州湾滨海湿地典型的入侵物种,为进一步了解互花米草入侵对胶州湾河口湿地土壤总铁含量分布的影响,于2017年3月、5月、7月、9月和11月分别在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总铁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可溶性盐、pH、含水率、容重和土壤粒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总铁含量,两样区0—50 cm土层土壤总铁含量差异显著(P0.05),5月和7月互花米草湿地总铁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光滩在同一采样月份相比,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总铁含量增幅分别为25.36%、29.50%、17.52%、30.28%和14.48%。相关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土壤总铁含量均与有机质含量和可溶性盐呈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光滩土壤总铁含量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两样区土壤总铁含量受有机质含量和可溶性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4.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态分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用列联表的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研究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依据测定结果,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梭梭+盐节木+白麻+盐爪爪+琵琶柴+碱蓬+花花柴+骆驼刺+绢蒿+白刺+芦苇、小獐茅+多枝柽柳+滨藜+小叶碱蓬+盐豆木+鹅绒藤+盐穗木、胡杨+白梭梭、奶浆草+甘草+西北天门冬+赖草+罗布麻.各生态种组内,物种间具备最大的种问联结性和相关性.长期的演替过程使各生态种组对生境有最大的适应能力,各自分别生活于过渡带的盐化平原低地、湖滨盐沼地、荒漠和荒漠优势种间的阳斑.今后在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的保护和恢复中,以整个生态种组的角度出发较单个植物的保护和恢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5.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以灯心草、茭白和美人蕉3种湿地植物为材料,研究了湿地植物对锌的吸收分配能力与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湿地植物积累锌的总量大小顺序为:茭白>美人蕉>灯心草,茭白积累锌的总量是灯心草的1.79倍;它们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含量表现为灯心草>茭白>美人蕉,且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锌在湿地植物中分配比例表现为;根中锌量>地上部分锌量>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吸附锌量;锌主要积累在湿地植物根中,地上部分和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吸附的锌量无显著差异.(3)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吸附锌的数量与湿地植物地下部分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3 5**),增加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锌的数量就能明显提高地下部分锌含量;每千克土壤加入1 g FeSO4后,3种湿地植物积累锌的总量平均增加了21%.可见,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锌的吸附也是湿地植物固定或积累锌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6.
2006年6~8月,调查了新疆伊犁河湿地及其周边夏季鸟类,共记录到16目36科96种,种群数量为3110只,水鸟占优势,共57种.其中复候鸟52种、留鸟33种、旅鸟11种;在85种繁殖鸟中,古北界52种、东洋界8种、广布种2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61.18%、9.41%、29.41%.有国家I、Ⅱ级保护鸟类13种,新疆特有种或亚种17种.鸟类生态分布显示,下游三道河一伊犁河大桥地段拥有较丰富的鸟类种群.通过调查,提出了一些鸟类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7.
湿地景观生态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宇  莫利江  李艳  章文妹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084-3092
湿地景观生态分类是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影响湿地研究结果的精度和有效性.基于国内外湿地景观生态分类在分类理论、分类指标、分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历史、现状与最新进展,本文系统介绍并评价了NWI、Ramsar、HGM等湿地分类体系,指出基于HGM分类思想以及综合考量湿地空间结构、生态功能、生态过程、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多种因素的混合分类方法是该研究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集成运用3S技术、数学定量、景观模型、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分类的自动化水平与精度,将是今后湿地景观生态分类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78.
79.
The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 (LWRs) of four fish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from Vembanad-Kole Wetland, Kerala, India between June 2015 and May 2016. Fis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from various fishing gears such as gill nets (50 m long and 1.5 m height, mesh sizes 30–100 mm, soaking time 8 hr) and seine nets (mesh sizes 8–16 mm). Values of the parameter b ranged from 2.896 to 3.165 and such values are within the expected range. This study reports the new maximum total length for Channa pseudomarulius and Hyporhamphus xanthopterus.  相似文献   
80.
周士钧  丛岭  刘莹  张振明 《生态学报》2021,41(18):7312-7321
现阶段植物滞尘作为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接受与应用。已有研究表明,降雨等方式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滞留有着显著的影响,可有效地将颗粒物从叶表面去除,使植物再次具有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由于自然降雨难以量化,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模拟降雨的方式,将降雨特性量化为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可控变量,但较少将降雨高度这一变量纳入研究。且大多以森林生态系统或者城市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乔、灌、草等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处于水陆过渡带的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特殊性。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可通过植物叶片等结构滞留颗粒物,还可依靠增强空气相对湿度促进颗粒物的吸收和积累,导致湿地植物滞尘规律的特殊性。因此,选择北京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内的4种常见植物(香蒲、菖蒲、芦苇和黄花鸢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将降雨特性量化为降雨高度与降雨强度两个变量,共设置1 m (11 m)、2 m (10 m)两个不同降雨高度,30 mm/h、45 mm/h、60 mm/h三种不同降雨强度,并将颗粒物划分粗颗粒物(10—100 μm)、细颗粒物(3—10 μm)、超细颗粒物(0.4—3 μm)三种粒径范围。通过滤膜法获得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去除量,探讨人工降雨对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滞留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颗粒物去除量在粗颗粒物(10—100 μm)粒径范围内最高;(2)所试4种湿地植物中,菖蒲的颗粒物去除量位居前列;(3)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去除量才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4)不同降雨高度下所试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去除量无明显规律,降雨高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